開始做翻譯到現在步入第五年,期間也有過許多次試譯經驗。
翻譯接稿的流程大多是,應徵→試譯→合作
這一兩年多半是跟過去合作過的出版社合作,幾乎沒有再接過試譯稿子
試譯不只是讓編輯檢視譯者的能力,同時也評估譯者適不適合這本書,
有時候即使日文翻譯能力沒問題,也會因為不適合這本書而沒有通過試譯。
並不是所有的譯者都適合翻譯任何題材的作品,有些人的文筆比較典雅,可能適合翻譯文藝型的作品,或是背景是古代、用詞很文雅的作品,
相反的,有些人文筆輕鬆活潑,就適合翻譯口語、幽默的作品。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需要專業知識的,雖然如果不是很專業的話,一般人查一下資料也可以翻,但絕對不比本來就很專精的人來得有效率、正確。
或者是,單純的譯者翻譯風格跟這位編輯不合。
試譯沒過的原因很多,所以沒過也不用太難過,一開始我也會因為試譯沒過很沮喪,不過有幾次同一位編輯再度發不同類型的作品給我的經驗後,慢慢知道沒過不一定是能力不夠。
其實自己適不適合這本書,在試譯的時候也多少會有感覺,原作者寫作的口吻如果是譯者平常寫作不會使用的方式,翻譯的時候就會很卡。
而通常合作過的編輯,後來發稿就不會再要求試譯,
我遇到的情況多半是編輯寄信來說有某某書要發包,頁數是多少,或許還會掃描一下內頁,然後直接問交稿日訂在幾月幾號可不可以接,或是要跟編輯討論交稿日,
這個時候就要靠平日累積的經驗了,翻譯做久了應該多少會知道自己翻譯的速度,
大概怎樣的書會花多少時間,如果有內頁掃描就更能從排版方式推斷字數。
合作五年的某家就比較特別了,幾月幾號要出某某作品,字數多少,最慢幾月交,看要找幾個人幫忙隨你,但最好不要太多人。
總之,一直以來我的認知都是,試譯稿子會跟後來發包的是同一本書,
因為要看譯者對這本書的詮釋方式,而且這樣譯者也會知道這樣的書須要花多久時間
不過這幾年也遇到過幾次試譯跟實際發包是不同書的例子,而且還不只是一、兩次。
把試譯交出去的時候我多半會在信上附註這本書我預計會花多久時間,但後來發包時卻拿到完全不同的書,有時連書的類型都不同,比方說試譯勵志叢書,最後發包愛情小說之類,多少會有點錯愕。
但是,既然不只碰過一次,看樣子這也是某一種常態。
只是這種感覺會有點像本來以為可以開出高杉的路線,但不知為何開出的是帶刀路線一樣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