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十歲女童遇害懸案,
四個記不清兇手長相的目擊者。
一段口不擇言的激動控訴,
從此將她們的人生推向了贖罪的黑洞……
「在追捕時效期滿前,妳們去找出兇手來!
如果做不到,就得補償到我滿意為止!」
現在回想起來,真正改變了我們命運的,並非英未理之死,而是十多年來深深釘進我們心裡的這句話,以及英未理媽媽當時歇斯底里、咬牙切齒的神情。
不,或許早在英未理跟著她爸媽從東京搬來我們這個「全國空氣最乾淨的小鎮」時,一切便已起了轉變。或許像芭比娃娃般精緻的她,和我們這些在鄉下土生土長的野孩子根本不應該玩在一起。又或許那天,是我們四個人在什麼時候做錯了什麼,所以她才會死?或許,我們才是真正害死英未理的兇手!
眼看兇手的追捕時效就快到了,是不是因為我們記不起那個男人的樣子,才一直捉不到他?這些年來,這個念頭就像無形的緊箍咒,緊緊地圈住了我們!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夠補償?如果說,我們身上的罪,用四段活著的人生來贖,這樣夠不夠?……
原以為安全的校園裡,發生了一件駭人的命案!身為目擊證人的四個女孩背負了一輩子的內疚,從此步上殊途同歸的悲劇之路。然而,面對無辜死去的小女孩,有罪的是誰?該為此贖罪的又是誰?誰有權利理直氣壯地丟出石頭報復?而為了彌補「還好不是我」的罪惡感,又必須付出多少倖存的人生?
~以上是書店的簡介~
《贖罪》是《告白》的作者的另一本書,
我覺得寫的方式跟《告白》差不多,都是用不同的人的角度,一篇一篇的慢慢道出整件事情的真相,
全書是用六個不同的篇章組合而成,看似沒什麼關係,但是最終這些篇章會帶領讀者找到真相,我覺得作者這種寫法很高明,會讓讀者忍不住一直看下去,迫切的想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
看完了《贖罪》,再次覺得作者很會描寫人心,扭曲的人心。但是形成扭曲的理由又是那麼理所當然,看到慢慢變瘋狂的書中人物,也會覺得一陣毛骨悚然。
五個一起玩的小女孩當中,其中一人被怪叔叔拐走並殺害,另外四個人雖然有看到怪叔叔的長相,但不記得實際容貌,也描述不出來,
死者的母親激動地指控是那四個小女生害警方找不到兇手,一句話,讓這四個小女孩十五年來都活在陰影之下,或多或少都有受到當年那件事的影響,無論是恐懼感、愧疚感還是責任感,最後這件事都成了一連串悲劇的導火線。
故事前四章分別是四個小女孩十五年後的告白,過了十五年,案件的時效就快過了,當年的女孩成了女人,再次回想當年的事件,而那次的事件又影響她們後來的人生。
最後則是當年說出如詛咒般的那句話的母親,知道了這四個孩子十五年來的人生,也從大家的告白中拼湊出了真相,母親決定要親手了結這一切。
故事環環相扣,非常精采,看到最後覺得,雖然說母親說出那句話是過分了點,可是,考慮到她痛失愛女的悲憤心情,會在混亂和盛怒下說出那句話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沒想到這句氣話卻深深影響了四個女孩,這也是母親始料未及的事。
四個女孩的十五年,各有各的過法,但共同點都是,她們全都受到那次事件的影響,雖然受影響的部份各有不同。
如果喜歡《告白》的寫法,相信也會喜歡《贖罪》,個人覺得《贖罪》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小說!